小舟从此逝

千山万水

读书笔记之《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 Chapter 3

读书笔记之《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

Chapter 3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

规则五:找出共通的词义

           ——词义(term)是可供沟通过的知识的基本要素

(题外话:看到这个章节的时候让我想起以前自己自娱自乐写小说的时候总是重复用词的问题,重读一遍自己写的故事总是让自己感到羞愧和烦躁,我在这部分找到了一些答案的线索,尽管这本书是教导读者怎么成为一个合格的阅读者,但对于那些有作家梦的人来说也很有启迪意义,至少能知道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读者理解我们写的东西,好的知识总是能够架起四通八达的桥梁。)

 

P109

达成共识是作者与读者要一起努力的事。因为这是阅读与写作艺术要追求的终极成就,所以我们可以将达成共识看做是一种使用文字的技巧,以达到沟通知识的目的。

[English P97: Coming to terms is the idealtoward which writer and reader should strive. Since this is one of the primaryachievements of the art of writing and reading, we think of terms as a skilleduse of words for the sake of communicating knowledge.]

 

分析阅读第二个阶段的第一个要点也是整个分析阅读的第五个规则,在书中描述为“找出重要的单字,透过它与作者达成共识。”

这其中包含两个要点:

1、找出重要的单字(我更习惯说是重要的词语)

2、确认这些重要的词语在使用时候的精确的含义。

除了规则五,此部分还包含了另外三个规则,而所有的规则都是为了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处理语言问题

2、超越语言,处理语言背后的思想含义

(题外话:看到这个部分的时候,我有点理解为什么当初的我总是做不好阅读题了,不管是语文还是英语,对照这些规则,当年上学时候的我就是一个傻孩子,老师传授的技巧又没有那么明确,至少我的理解能力不像其它成绩好的同学那样一点就通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如今唯一的感想就是——白首方悔读书迟。)

 

P110

我们可以期望一个好作者尽可能穿过语言所无法避免形成的障碍和我们接触,但我们不能期望只由他一个人来做这样的工作。我们应该在半途就跟他相会。身为读者,我们应该从我们这一边来努力打通障碍,两个心灵想透过语言来接触,需要作者与读者双方都愿意共同努力才行。

[English P99: We can expect a good writerto do his best to reach us through the barrier language inevitably sets up, butwe cannot expect him to do the job all by himself. We must meet him halfway.We, as readers, must try to tunnel through from our side of the barrier. Thelikelihood of a meeting of minds through language depends on the willingness ofboth reader and writer to work together.]

 

(题外话:从我这边出发,这段话不仅仅是对读者的忠告,也是对作者的建议,其实整本书都是这样的,这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之一,在告诉身为读者的我们该怎么做的同时,也提醒了那些想要当作家的梦想者,该怎么做才能让你的读者理解你想表达的东西,以想要做一个负责任的读者的心思出发看一遍,在用想要做一名负责任的作者的心情看一遍,在将这两种心情下看到的思考过的内容串联起来,至少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过去我对事情、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没有因为看了很多书而提升”的疑惑,以及“为什么我总是对自己写出的东西很不满意”的原因,这本书让我看书的眼光变得有点挑剔,想起过去的自己看了太多的糟粕,总感觉浪费了时间和生命,但是在翻译的序言里提出的一段话安慰了我的心,不经历过糟粕,怎么知道什么是精华?至少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该怎么避开那些浪费生命的书籍,就算读书只是为了娱乐与消遣,也应该看些有意义。

这部分的内容同时也让我知道了为什么我当年就是读不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原因,为什么对【英】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人性的枷锁》也是一知半解,因为我没有尽到一个读者的责任,甚至逃避了这个责任,当然了因为《人性的枷锁》的厚度堪比《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给我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

在看《月亮与六便士》之前我先看了各种推荐的文评,强行将别人的评价带入其中,在看书的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思考,只是为了套上别人写好的公式,所以即使读了,也跟没读过一样,虽然得到了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却对主旨一无所知,关于《月亮与六便士》,市面上最火的是李继宏译本,但是我看的是傅惟慈的译本。)

 

这一部分作者提到“运用语言时如果没有思想,就无法进行沟通”,这同样指出了阅读与写作上的盲点,如果读者不去思考作者的深意,就不能说真的理解了一篇文章,如果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思考,那写出来的文章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胡说八道。

我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又去阅读了其它的书籍,我发现自己的阅读速度比起以前慢了一大截,再想起作者前面提到的“滑雪”的比喻,真的太贴切了!

 

P112-P125页的主旨都是围绕关键词展开的,例如如何寻找关键词,不同类型的关键词有怎样的特征,如何判断关键词的词义,以及如何透过关键词与作者达成共识,我觉得可以表达为“意识的共鸣”。

(题外话:如果有打算读这本书的小伙伴,我建议多读几遍第八章,其中的很多观点都很重要,要点根本摘抄不完,反正不时的多翻阅几次第八章,相信每一次都会有多一点的收获。)

 

规则六:将一本书中重要的句子画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规则七: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构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

 

对我而言,规则七的运用要比规则六难,毕竟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就一直在学习规则六,每个上过学的人都不可能对规则六感到有什么难度,规则六的方法,每一任语文老师都强调过千万遍了,但是规则七真正的学习却是在大学接触论文的时候开始,时至今日,我依然没有掌握规则七,不要说自己构建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对我来说找出书中的论述都还存在着困难,不是找不全,就是把次要的点当成主要点,就这点水平,想要把规则七运用得很熟练还有很长一段路。

过去的我,并不是一个负责任的读者,不是一个合格的阅读者,我看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成长,但是为什么没有达成这个目标的原因也在这里。

 

P135

阅读的一部分本质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怀疑是智慧的开始,从书本上学习与从大自然学习是一样的。如果你对一篇文章连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那么你就不可能期望一本书给你一些原本没有的视野。

[English P121: Perhaps you are beginning tosee how essential a part of reading it is to be perplexed and know it. Wonder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in learning from books as well as from nature. Ifyou never ask yourself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meaning of a passage, you cannotexpect the book to give you any insight you do not already possess.]

对我而言,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断的问自己,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真的可以提升自己吗?我问自己阅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过去做的难道都是错的吗?读完这本书后我会有什么改变?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不断的结合过去的阅读经历进行自我反思,所以我才会写下这篇读书笔记,这本书虽然在我的生命中出现得太晚,但真的很有意义,就像一个初次见面却感觉认识了好久的老友,我多希望我能在小学、初中或者高中的时候就遇到它。

过去的我提不出问题,看书如僵尸一样没有脑子,感觉虚度了一大截的光阴。

(题外话:我不喜欢“被困惑”这个翻译,感觉怪怪的,我还是习惯“感到困惑”这个表达。)

 

这个部分提到了这本书的论述核心:规则的制定是为了帮助我们这样的读者理解一本书,而不是满足我们的好奇心。

此外,还提到:多数人只会为他们感兴趣的句子逗留,而不是感到困惑的地方。

(题外话:看到这句话真的扎心窝啊,因为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一本书里出现我理解不了的东西,我真的会感到分烦躁郁闷,就不想接着往下看往下学习了,这大概就也是我学不好数理化的原因之一。)

 

在这个章节,提到了检测自己是否读懂了一句话的小方法。

1、可以将自己看到的那句话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例如英汉互译),看自己翻译的结果是不是停留于表面,如果是,就代表自己没有读懂那句话。

2、用举例来说明自己已经懂得句子的主旨。

 

关于第二个方法,书中举例如下:

原文:除了实际存在的事物,没有任何东西能发生作用(说实话,第前几次读的时候我都看不懂这句话)

翻译:如果某个东西不存在,就不能有任何作用(我看得懂这句话,但我没有想明白它与上面那句话的联系,即我不明白它是怎么被翻译出来的)

举例:只靠可能会下的雨,青草是不会生长的

      只靠可能有的储蓄,一个人的存款是不会增加的。

我的思考:

原文:除了实际存在的事物,没有任何东西能发生作用

我的翻译:只有实际存在的事物,才能发生作用→如果某个东西不存在,就不能产生任何作用。

举例:只靠会有的粮食,人才不会挨饿

→只靠可能会有的粮食,人是会挨饿的

     只靠会有的衣服,人才不会挨冻

→只靠可能会有的衣服,人是会挨冻的

      只靠会有的太阳,万物才能生长

→只靠可能会有的太阳,万物是不会生长的

(最后一个我也不知道对不对,我推到出的逻辑关系就是这样的)

 

规则七的核心是“论述”,也就是为作者的论点找出能够支撑的论据,建议如下

1、要记住所有的论述都包含了一些声明

2、要区别出两种论述的不同之处

   归纳法:以一个或多个特殊的事实证明某种共通的概念

   演绎法:以连串的通则来证明更进一步的共通概念

3、找出作者认为哪些事情是假设

   哪些是能证实的或有根据的

   以及哪些是不需要证实的自明之理

 

P144

换句话说,每个论述都要有开端。基本上,有两种开始的方法或地方:一种是作者与读者都同意的假设;一种是不论作者或读者都无法否认的自明之理。

[English P131: Every line of argument, inother words, must start somewhere. Basically, there are two ways or places inwhich it can start: which assumptions agreed on between writer and reader, orwhich what are called self-evident propositions, which neither the writer norreader can deny.]

我个人对“自明之理”的理解,就是数学课和物理课上老师们提到的公理,因为对当年数学课老师对这部分内容的解释映像深刻,所以我就自动带入到公理里面了,“自明之理”这个翻译在我看来太文艺了,还要拐个脑子,这部分基本大意在我看来就是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看过的那本书等于白读。

(题外话:英文版与中文版配套阅读会有更多的收获,在前面作者提到笔记法的时候有说到作者有时候会自己标注出重点来,这本书确实是这样的,但是翻译在翻译的时候并没有将英文原版书里的所有斜体字加粗,只选择了部分强调。)

 

规则八:找出作者的解答

这个部分正好对应分析阅读第一阶段的第四个规则(规则四: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以上是分析阅读第二阶段的四个规则,这些规则回答的都是一开始提出的阅读一本书要问的四个基本问题中的第二个——这本书的详细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叙述的?

分析阅读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

第二阶段的四个规则合集见于P148页。

 

2018年1月14日

评论(2)

热度(13)